4)第一百九十二章 盛世瓷器(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_我为国家修文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诗能手,当他的“枪手”。

  每隔一两天,乾隆皇帝就会有新诗“出炉”,是不是他亲手写的还不知道呢。

  再比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名帖《快雪时晴》。

  《快雪时晴》本来只有右边的两行字,乾隆皇帝为了“炫”自己的书法,在左边空白处题满了字,而且还在空白处扣了好几个大大的“乾隆御览之宝”印章。

  最夸张的是,他还在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

  乾隆皇帝爱好广泛,也正是因为此,他“炫技”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真要一一叙说,估计一两天都不一定能够说得完。

  但这一次,或许他不只是单纯的“炫技”?

  华夏制陶技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20000年至19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又出现了原始瓷器。

  可以说,陶瓷发展史是华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人在艺术、人文上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通过陶瓷艺术来体现。

  宋代则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名窑名瓷遍布各地,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西江景市,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就已经成为了瓷器的代表。

  但华夏陶瓷业发展到宋、元、明、清等朝代之时,都有从复苏到发展,再从全盛到衰落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种循环往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无休止的战争。

  尤其是处于战乱之地的北方窑厂,一旦发生战争,往往就会面临着大量窑工流离失所、工艺灭绝的恶劣情况。

  就比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的汝窑青瓷,“靖康之乱”发生后不久,存在了大概只有二十多年的汝窑就随之覆灭。

  窑工们在兵荒马乱之中,流离失所,惶惶然不知所踪,就连汝窑青瓷的工艺也消失在了战乱之中。

  在这里要插一句——

  由于宋徽宗崇尚道教,因此天青色的汝窑青瓷,其风格十分简洁、淡雅。

  乾隆皇帝能喜欢这种风格的瓷器,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的审美并不差,肯定不会是什么“农家乐审美”。

  所以深知乾隆皇帝喜好的唐英,一冷静下来之后,就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乾隆皇帝下令烧造这“各种釉彩大瓶”,也许不是为了体现他个人的审美,而是为了“炫技”,他要借这样一只集大成的瓷瓶告诉世人:

  他乾隆皇帝治下,是一个国富民强、丰衣足食的盛世!

  只有在一个盛世年代里,瓷器才能迎来它最辉煌的巅峰时刻!

  “愿以大人马首是瞻!”

  把头等几个得力助手听了唐英的话之后,齐齐喝道。

  在工头们眼中,唐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大人。

  他虽身为督陶官,却不像前几任大人那样,只懂得压迫窑工,而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督理陶务之间,唐英为御窑厂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每次被乾隆皇帝责罚,他都独自承担,从不责怪助手和窑工们,也从未向下摊派罚银。

  这些事,唐英虽然从未开口说过,但御窑厂里人人都知道,也都很感念唐英对他们的体恤,做起事来更是很舍得下力气。

  此刻,乾隆皇帝送来的这件新瓷画样虽然工艺复杂无比,但唐英既然开口说要迎难而上,那他们也不会害怕。

  这些年来,他们在唐英的带领下,一共仿古、创新来五十多种瓷器品种,哪一件不都是千辛万苦才烧制成功的?

  “好,那咱们就先来好好研究一下这个新瓷画样!”

  唐英此刻也是一扫之前的颓丧,大手一挥,一脸豪气地说道,“咱们御窑厂,要烧,就烧最好的瓷器,这十七种釉彩,每一种都要烧制成顶尖水准!”

  乾隆皇帝不是要“炫技”吗?

  那我就成全你,给你烧出一个天下间工艺最复杂、釉彩最出色的大瓷瓶来!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