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2章 鲜卑朝拜_霸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孤注一掷,导致一朝倾覆,登基已经是指日可期的事情了。

  所以他返回建康之后的重心就转到了安稳人心,宣扬教化方面。

  而且他也很稳重,没有进一步称宋王,都这个时候了,称王纯粹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

  他大可以像王莽、杨坚一样,直接从国公之位登基。

  权力向来是由下,不由上。

  一个虚假的名号给孙策带不来任何威望,天下人尊崇、归附于他,才是他取汉室而代之的依仗。

  于是孙策颁布法令,特意强调:“汉室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自孤辅政,录尚书事,都督内外诸军事,当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以匡天下!”

  而孙策推行的政令,无疑相较于汉室更得天下之民心。

  取消了人头税,使百姓压在肩头的重担立即为之一轻,中原、河北甚至幽州苦寒之地,今秋洗婴恶俗立竿见影的为之减缓。

  而那些逃到了深山、密林当中的豪强、大族也纷纷下山,复辟荒田。不立田制,使豪强悬勒在脖子上的绳索也松了许多,各地垦辟的良田数量迅速增长。

  更令天下人感恩戴德的是,孙策下令今年全年将轻徭役、薄赋税,取消一切税赋,连工商税都免征一年。

  这使得就算那些对孙策有非议的士族、豪杰也少了些许的诽议,在宴会等公开场合多了少许顾忌。

  孙策有取汉而代之的野心,从他将袁绍首级悬首建康北阙之后,就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不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也是一个在中原内外都公开的秘密。

  就连鲜卑向中原派遣使节,都没有去雒阳,而是来到了建康。

  而鲜卑之所以肯遣使到中原,也是跟幽州局势相关。

  汉末以来,羌胡内侵,为乱中原。

  其中北方以匈奴、乌桓、鲜卑三族最为强盛。

  而这三族对中原的态度和亲近程度又因为所处远近各有不同。

  匈奴放牧之地最靠南,所以最深度的参与了汉末诸侯的争霸,也因此地位最低,直接向河北诸侯选择了臣服。不论是袁绍、曹操都能轻而易举的逼迫他们听从调遣,册封其单于。

  没办法,匈奴的部落就在河东、河西、太原甚至上党一带,高干都能挥数万甲士杀入其境内,匈奴委实是没有抗拒的能力。

  在匈奴之外,就是乌桓了。他们因为在幽州、并州北部,与袁绍还未接壤,所以双方采取了亲善态度。

  袁绍拉拢和扶持了一批的乌桓名王,因而赵室与乌桓的关系最为密切。

  乌桓因此而逐渐转盛,控制了塞内、塞外的大片牧场。

  也正因此,鲜卑被隔绝在了最北部的塞外,几乎鲜能参与中原的战乱,天然立场不同于匈奴、乌桓的亲近赵室。

  他们想要争夺牧场、开展互市、发展族群,就只能选择亲近宋室。

  此次遣使前来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