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34节 萧瑀罢相_大唐第一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央集权,有着高度的政治、军事一体化的国家,已经拥有了与隋,或者是唐一争东亚霸主地位的国家。

  特别是隋初,隋还弱小之时。隋中期。杨广大修运河劳民伤财,隋末天下大乱。初唐,唐有突厥为大敌,唐内部不稳,国内尚弱之时。高句丽绝对可以称之为一个大敌。

  更何况,高句丽有城一百七十六座,人口约七十万户,至少有三百五十万人。

  萧瑀第四论:隋战高句丽,无论胜败,都是一种决心,也是对高句丽的一种削弱。为大唐灭高句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唐必灭高句丽。

  这一条,才是真正可怕的,也是长安新闻报不敢发的原因。

  萧瑀第五论:隋对高句丽第一战,是为压制高句丽的扩张野心之战,海路遇风暴而败。第二战,战线太长,战场不适应,指挥不足,高句丽多城以求和拖延战机,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三战,国内之乱,才不得不退。

  第四战,如果没有杨广这种笨蛋,高句丽已经灭亡。

  原因有三,一好大喜功,只求军队布置的华丽,却不知道兵种配合,保障补给线。二,各将军没有实权,所有的决策要上报,而后才能实施。三,高句丽用了一个造反的小人物就换到了求和的机会。难道杨广这种笨蛋不知道,大军远征,无功而返。路上有多少民夫为运粮而死,大军往返浪费有多少。

  看到这第五论,虽然李二与李元兴都认为,萧瑀有些理想化了。

  在那个时候,杨广已经没有可能灭亡高句丽的。

  但是,萧瑀对杨广失败的分析还是让人认可的。

  萧瑀第六论:杨广无德,劳民伤财。大军出战,无功而回甚至坏处大于失败而回,数次征高句丽让杨广失了民心,失了军心。否则也不可能无力对付隋末的各路反王,隋之亡,不是亡在对高句丽的战争,而是亡在昏君!

  这一条,比第四条更加的诛心,这意思放在鞭子朝文字狱的时候,绝对可以被说成,只要隋加把劲,就没有大唐什么事了。

  好在李二是明君,他竟然称赞萧瑀这第六论。

  萧瑀第七论:征高句丽四大要点,第一,因地形不同而多方位考虑兵种,请兵部多试制不同地形使用的军械,而不要只求华丽。

  第二,后勤是关键,辽城与建安已经占下,绝对不能还给高句丽。大量的存粮,随时为战争作准备。

  第三,给前锋将军们足够的权利,将军有了临机决断之权,才能打好这场战争。

  第四,高句丽求和只有一种处理办法,就是开城投降,否则绝对不停战。

  萧瑀七论。

  长安新闻报被抢购一空,那怕是许多不认识字的人都要买一回存在家中。这样的惊艳的文章可以世间难寻,更何况是在古代头一次有人敢这样丝毫不避讳的在写着政治事件,不仅是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