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11章 催眠_忽悠六百年从穿越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德在19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催眠实践,但后来他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人根本用不着催眠诱导,于是就逐渐放弃催眠,构建了他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技术。

  弗洛伊德对催眠研究的过早放弃延缓了人们对催眠治疗的发展与了解。精神分析成为一个学派,而催眠术则被逐渐忽视。

  进入20世纪,随着麻醉药物的应用,医生们放弃了催眠。

  而出于赢利目的,催眠又走进了娱乐场所,成为大众深感兴趣的表演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催眠在治疗战争神经症、牙科和产科疾病方面收效显著,催眠得以复活。

  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是现代催眠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为催眠取得合法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1957),担任了《米国临床催眠杂志》的创刊编辑(1958-1968),并成立了美国临床催眠学会教育及研究基金。

  艾瑞克森倾注了近60年的精力去探索催眠的创新性和治疗性应用,发展出了自然催眠法(互动式催眠法),强调灵活弹性、富有创意的治疗方式。

  他擅长将故事和隐喻用在催眠治疗中,从而使催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催眠的分类方法很多。从催眠的发展阶段关系来看,可分为权威式、标准式和互动式催眠;从催眠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个别、集体和自我催眠;从催眠的形式来看,可分为言语和非言语催眠(如音乐、抚摸、药物等)、直接和间接催眠,等等。

  催眠的应用

  现在催眠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在心理治疗方面,催眠曾用于治疗酗酒、梦游症、自杀倾向、过量饮食、吸烟等。但是除非病人的动机很强,催眠一般不会立即获得明显的效果。如能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疗,催眠的效果会更好。[4]

  易被催眠的人特征:自18世纪以来,个体对催眠的不同反应就被人们所认识。

  人们把被催眠者对催眠暗示的反应能力称作催眠感受性。当个体对催眠的反应能力强时,就被称为高催眠感受性者;反之,反应弱时被称为低催眠感受性者。

  一般的催眠暗示包括:一个人的胳膊被抓住几秒钟之后,胳膊就会变得越来越重以至于举不起来的联想;一只苍蝇正在靠近人脸的联想;忘记在催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联想。

  几乎不相信这些信息的被试,被认为是低催眠感受性者;一些相信其中的大部分信息的被试,被认为是高催眠感受性者。

  容易接受催眠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征: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想象力丰富;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一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