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章:“大明战神”与“半边月儿”_大明永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几路浩浩荡荡北上,他们的最终集结地点在德州,那里也是李景隆定下的“大本营”位置。

  李景隆当然是带着一种意气风发的心态北上,他麾下是实打实的五十万大军,并不像之前耿炳文麾下只有十三万给号称三十万。

  五十万大军啊,尽管里面新兵和屯兵占了绝对的多数,又有哪些兵士不是历经交战才成为老兵,慢慢获得战兵的待遇呢?

  什么是战兵的待遇?他们不用参加劳作,伙食也比屯兵、民伕好,武器和甲胄也会由朝廷往好了配给。

  “燕逆号称三十万,最多不过十二万,战兵不超三万。”李景隆才不会说他们五十万人一人一口唾沫能把燕军淹死,那样会显得相当不专业。

  郭英没说话前就先大笑几声,说道:“燕王不过占一隅之地,得北平都司旧部相投便是极限,再能打,粮少兵寡,安能对抗朝廷?”

  他是武定侯,其实还是朱元璋的心腹之一,长期负责朱元璋的宿卫,后来跟随徐达和常遇春一再征战,倒也是身经百战。

  建文帝以及那帮大儒,他们知道自己有优势,只是说不上来到底都是哪些优势。

  懂的大势又有实干才能的人,他们对朝廷的优势有很大的认知。

  就像郭英刚才说的,即便是燕军再能打,朱棣手里的本钱着实是太少了,凭什么跟本钱雄厚的朝廷对抗嘛。

  李景隆却是皱眉,他能听出郭英想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跟燕军打持久战、消耗战,慢慢将燕军给耗死。

  以李景隆的军事素养当然知道那是最稳妥的办法,可是第一个想要那么打的耿炳文一再被皇帝用旨意催促,他可不想在得到皇帝信重之后,还像耿炳文一样需要被皇帝不断派人传达旨意催,一来会让皇帝失望,再则就是会显得自己很没用。

  “耿老将军败兵被困真定,城内尚有八万能战之兵,不可任由燕逆消灭。”李景隆看向了郭英,以下达命令的语气说道:“郭将军乃宿将,我予你十万兵马,务必解真定之围,救出耿老将军。”

  救援被围困的友军?这个没毛病。

  郭英一听还能得到十万兵马的指挥权,想到燕军起兵之后接连大战,想来燕军早就疲惫不堪,认定这是白捡的功劳,站起来先大声应“诺!”,又咧着嘴道:“谢大将军美意!”

  其余将军纷纷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郭英,应该是在心想:“我怎么没落着这样的好事?”

  李景隆像是不放心郭英那般,带人走到沙盘边上,很是事无巨细地交代郭英分为几路,然后又是怎么进兵,燕军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又该怎么应对。

  仅仅是从布局来说,倒是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优势,听着好像还真有点那么回事。

  郭英的军旅生涯就是大将怎么说,他就怎么打,倒是没有多少抗拒心理,一一答应下来。

  李景隆又说道:“皇上已命辽东都司攻打燕逆后翼,夺取永平便会直逼北平。我部主力可入河间府,待解真定之围,可沿路追击燕逆兵临北平城下。届时我五十万大军,另有辽王旧部……”

  话到一半,外面有人通禀,说是朝廷有新动向。

  李景隆只好先让人进来讲讲朝廷出了什么事。

  原来是朱棣派人前往应天,讲明白为什么起兵,痛斥齐泰与黄子澄是奸臣小人,要求朱允炆将两人治罪。

  事情到这里出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发展,朱允炆还真撤掉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只是下狱什么的并没有。

  “这……,便是小败一场,我等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必可消灭燕逆,皇上为何……”李景隆非常无语。

  李景隆想不通的是,朝廷明明已经出动大军要去剿灭叛乱,眼看着就是赢定了的局面,应天的朱允炆怎么被朱棣一吓就撸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官职,岂不是平白示弱,徒增叛军的士气。

  帐内的将校其实也没有搞懂朱允炆这是什么操作,一个个露出了迷惑不解的表情……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