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国航空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还利用中国目前shijie第一(注1)的环氧树脂jishu,在这款新式轰炸机上使用了

  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至早也是20世纪末才发明的)的环氧树脂表面强化jishu,使得泡桐木的表面硬度甚至超过了普通的钢材。而且必须说明的是,在shijie上所有种类的轻质木材当中。只有泡桐木不会吸收环氧树脂而浸润变形,因此才能应用这种新jishu,而泡桐目前虽然已经有些国家引种,但其中成材的比例很小,而且即便是那少数成材的泡桐。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也远远无法与原产地河南相比,所以这种飞机别的国家就算想要仿制都仿制不了…,

  有了如此轻而坚固的机体材料,发动机推力的要求自然也就相对降低了,再加上较历史同期提前应用到飞机上的涡轮增压jishu明显改善了飞机发动机的性能,总算是没拖太大的后腿。而在日益深入人心的并行工程学原理指导下,边区飞机shiyan改进的同时。发动机的改进得到了更大的重视,结果到39年两型飞机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的时候,飞机整体性能竟然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那两款原型机(早期型号)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除了研发人员的殚精竭虑和胡卫东这个穿越者的正确引导,积极学习消化欧美、苏联乃至日本发动机jishu的长处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日式发动机与苏式发动机在一开始根本不受重视,因为两者的性能确实较欧美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一个名叫吴仲华的中原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发动机专业本科生在学习了之前不久刚刚出版的《矛盾论》与《实践论》之后心有明悟,发现日式发动机与苏式发动机虽然较欧美落后一些,但也有着各自的长处,一样值得中国航空人认真学习。日式发动机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油耗也低,这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胡卫东一直在努力宣传这个观点)的中国来说,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而苏式发动机对于工业基础的较低要求,也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的现状十分贴近

  胡卫东听到吴仲华这个名字不禁一惊,当即要来他的资料看了看,原来此子原先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十五军攻克北平后才来到中原边区,随即考入中原大学改成了现在的专业。胡卫东仔细回忆了一阵后,不禁面露喜色道,“就是吴老,不会错的,他早年就读的学校太多太杂,我没法专门去找,想不到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吴仲华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后半段shijie上最杰出的航空发动机专家之一,他的很多理论成果被国外采用,极大地推动了shijie发动机、尤其是航空发动机jishu的进步。但是新中国的发动机工业却由于一连串的变故而一次又一次地走回头路,以致于整整浪费了三十年时间,吴仲华空有一肚子的学问,zuihou还是郁郁而终,毕竟航空发动机工业所需的投资实在太大,如果没有国家liliang的支持,个人再有本事也是做不出什么实绩来的

  注1:虽然瑞士那位环氧树脂专家才能不逊于胡卫东挖来的李格林,但是这两年里李格林一直得到边区政府给予的海量人财物力支持,同时胡卫东还给他指明了环氧树脂jishu的正确发展方向,而那一位却一直得不到有力支持,要资金没资金,要交流没交流,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