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零一章 困境中的日本(上)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原来,自抗战全面爆发至今。日本已经先后动员了400万青壮年参军,并且由于日本终究还是信不过朝鲜、台湾等殖民地的异族,因此所征兵员中超过九成来自于日本本土,这对本土人口不过7000多万的日本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要知道此时的日本工业化程度综合来说也就与历史上1976年的中国差不多(可能还不如),与美国德国这样的完全工业化国家根本无法相比。甚至也比不上同样是后进工业国的苏联,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下,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劳动力才能保证农业生产,因此当大量农村的青壮年被征发从军之后,日本农业所需的劳动力顿时不足,这又直接影响了日本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产量。加之日本原来就是一个粮食进口国,因此现在缺口就更大,更要命的是,日本现在已经拿不出多少硬通货来进口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了

  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银行的黄金储备额包括纸币发行的准备金在内不过亿日元,当时大约3日元可以兑换1美元,因此也就是说日本当局战前手中的硬通货只有不到5亿美元(实际可能要稍多一些,毕竟还有白银和其他贵金属。),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日本的贸易逆差与日俱增,而由于胡卫东穿越导致的蝴蝶效应,这个时空的中国军队又比历史上强大得多,因此一方面日军的损失远大于历史同期,另一方面日军占领的土地与人口也同样无法与历史同期相比。加之1937年时的中国已经相当贫弱,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持有的金银与外汇等硬通货其实都没有多少,远不能弥补战争的巨大消耗,而文物、古董、艺术品之类的非必需品看似值钱,但因为市场容量的关系,鬼子卖少了得不到多少钱(相对于鬼子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说),卖多了则很快就都成白菜价了,因此实际价值甚至远比不上日寇从占领区抢掠到的粮食等大宗物资。但即使是这些抢到的大宗物资,数量依然远远不足以补充几百万日军这一年多来惊人的消耗。

  更要命的是,抢掠这种事情,所得的大部分好处历来都是会被经手人吞没的,鬼子也不例外。因此,侵华日军的抢掠所得大部分都被日军官兵、尤其是各级军官私吞,能够进入日本国库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日本财政入不敷出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

  历史上,日本在1936-1941年这六年期间的国际收支逆差多达50亿日元左右,不但将日本当局持有的硬通货消耗殆尽,还令日本政府的外债余额超过了4亿美元,更要命的是,当时的日本出口创汇能力很差,因此一方面日本很难通过出口挣到足够的硬通货,另一方面国际上的金融资本也不愿意将钱贷给还款能力不足的日本,结果走投无路的日本只能选择“南下”路线进攻东南亚,并为此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至于美国的禁运措施,其实反而是次要因素,因为当时即便美国肯卖,日本也已经无钱购买了(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