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一十六章 治理淮河_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一是围湖造田,一方面增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则减小洪泽湖的面积,这同时还顺便平整了土地,便于将其建设成机械化耕作的国营农场;二是广建引水渠和小水库,发展灌溉农业,让三省耕地尽快实现旱涝保收。与开挖主河道相比,这些工作耗时更长,直到五年之后才全部完成,两淮平原也从此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水域面积的迅速改变,在短时间内会导致这一带气候异常,因而直到五十年代初期,两淮平原水旱灾害(指的是降水量过多或者过少,而不是根据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来判定,否则无论如何也比不过淮河治理之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反而更多了,但因为淮河得到治理、以及农村合作社体制利于防灾抗灾的关系,两淮平原的农业生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甚至还连年获得丰收。另外,这在客观上还促进了农村合作社模式的推广、加快了填平洪泽湖的速度,某种程度上来说,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

  而随着水热平衡的重新建立,到50年代中期之后,这一带就基本称得上是风调雨顺了。事实上,在洪泽湖出现之前,两淮平原本来就是少有水旱灾害的鱼米之乡,如今算是恢复了几百年前的原貌

  比起经济建设,1940年中国军工事业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在飞机方面,不但自主研制(虽然总设计师是外国人)生产的先进战斗机歼-1定型生产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与德国合作研制生产的海歼-1也于年底定型,而斯图卡轰炸机的舰载机改型海轰-1(这是中方的命名,德国人依然称之为斯图卡。)在德国人与日本进行了一些jishu交换之后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不过,与海航飞机的研发和生产相比,shijie上第一款水滴形潜艇的最终定型和批量生产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德国海军潜艇司令邓尼茨对这款被命名为“21”型(中方则命名其为“明”级)的水滴形潜艇赞不绝口,而在得到了中国转让的改进型氧气鱼雷生产jishu后,这种潜艇更是如虎添翼。

  它完全可以在五十公里(潜艇可以利用声纳侦测敌船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所以不受地球曲面限制。)开外对敌军的大型商船队乃至于舰队(这个一般要求在20公里以内,以便将鱼雷的航速调高至50节以上,因为军舰速度快,鱼雷若是只有30节的航速很容易被其避开。)发起悄无声息的突袭,然后立即转移

  由于氧气鱼雷航迹不明显,敌舰往往要到很近的距离内才能发现它而意识到自己遭到了潜艇的袭击,而这个时候距离潜艇发起攻击的时间已经至少过去20几分钟了,以“21”型潜艇超过18节的水下航速,这时早就开到30公里以外了,大海茫茫,哪儿有那么容易找到?

  而如果它攻击的是商船队,那就更安全了,因为攻击时的距离就有四五十公里,而因为鱼雷速度慢,航行时间长,因而当敌人的护航舰队发现潜艇的时候,潜艇只怕早就开到80公里以外了,无论如何也别想再找得到(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