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9章 中原两千年应羞见我,孙郎才气_霸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听不懂?完全不知所云?

  那就对了!

  人怎么能一直将目光拘泥于过去?

  这句话,不仅仅是孙策对虞翻所说的,更是对自己所说的。

  一位穿越者,如果穿越了,就一定要照搬历史上那些成文典制吗?

  比如科举制?

  答案当然是不必!

  科举制的弊端,那简直是后世司空见惯了。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考定终生。一名普通士人,从考上秀才开始,就不会再坠落,成为真真正正的特权阶层。

  所谓特权,就是驻扎在帝国庞大的体魄内,哪怕当个蛀虫,哪怕百无一用,也能一生衣食无忧,不用担忧自己的财富、地位、生活水平会下降。

  封建士人,从进入秀才开始进入官场,不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错,基本上就是有升无降。

  一名秀才或者一名举人,在退仕之时,有个七品县令、五品府台都是基本保证。而一名进士,退仕之时,三品大员基本上是标配。

  可这些人,难道就没一个荒废才学,没一个品格低劣?统统有升无降,没几个人被筛落下去!

  当然,从察举制开始,就已经有这个倾向了。

  天下所有士人,都崇拜一考定终生。

  所以,无数人都皓首穷经,推崇上岸。

  那当然是上岸了,只要考过这一次,立马就能躺平,一生无忧,不用考虑社会进步,不用考虑生产提升,就算技术改进淘汰了一大批技术工人,这些人的安稳生活也不会受影响。就算天下苦穷,一大群百姓温饱都难以解决,也跟这些人无关。

  从宋开始,国家进入保守期,几乎不对外扩张,就是因为这种懒惰、躺平心态。

  凡宋明两朝,士大夫们醉生梦死,文恬武嬉,毫无进取之心,就是因为科举制导致的官员懒惰。

  而蒙元、满清对外扩张,恰恰是因为在这两朝,科举制的绝对地位被压制了。

  都知道官员懒惰,不如宗周贵族、领主励精图治,不如汉唐军功贵族,崇尚开边拓土。

  就是因为天下士人,不研究其他的东西,两千年如一日的研究一本破《论语》。

  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

  孔乙己就是士人的悲剧性典型。

  但按科举中选率为百分之二,就算孔乙己考上了秀才,那也意味着其他几十名文人堕落成了孔乙己。

  他悲剧性的一生,只有一个原因,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士人集团,千千万万人都是一群自私的蛀虫,只考虑了自己的命运,没考虑天下的命运。

  意图自己一考定终生,然后躺平吃帝国尸体上的养分,看着其他人甚至是自己同一阶级的士人,依旧苦苦挣扎。

  如果读书是为了吃帝国尸体的养分,是为了研究怎么一考定终生,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

  那的确应该羞见国家先烈的才气。

  曾经有那么一群人喊出:“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

  曾经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